决策树学习采用的是自顶向下的递归方法,其基本思想是以信息熵为度量构造一颗熵值下降最快的树,到叶子节点处,熵值为0。其具有可读性、分类速度快的优点,是一种有监督学习。

最早提及决策树思想的是Quinlan在1986年提出的ID3算法和1993年提出的C4.5算法,以及Breiman等人在1984年提出的CART算法。

决策树的构造过程一般分为3个部分,分别是特征选择、决策树生产和决策树裁剪。
(1)特征选择:
特征选择表示从众多的特征中选择一个特征作为当前节点分裂的标准,如何选择特征有不同的量化评估方法,从而衍生出不同的决策树,如ID3(通过信息增益选择特征)、C4.5(通过信息增益比选择特征)、CART(通过Gini指数选择特征)等。
目的(准则):使用某特征对数据集划分之后,各数据子集的纯度要比划分钱的数据集D的纯度高(也就是不确定性要比划分前数据集D的不确定性低)
(2)决策树的生成
根据选择的特征评估标准,从上至下递归地生成子节点,直到数据集不可分则停止决策树停止生长。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使用满足划分准则的特征不断的将数据集划分成纯度更高,不确定行更小的子集的过程。对于当前数据集的每一次划分,都希望根据某个特征划分之后的各个子集的纯度更高,不确定性更小。
(3)决策树的裁剪
决策树容易过拟合,一般需要剪枝来缩小树结构规模、缓解过拟合。